近年來,人們已形成一個共識:明代中期至清初的蘇式家具之所以成為明式家具的典型,主要是因為蘇式家具的風格特色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本質。這種本質體現的文化精神或審美情操,蘊涵著一種高度智慧的文人意匠和品位高尚的文人氣質。
我國著名明式家具研究學者濮安國教授說,作為物質產品所體現的精神文化內涵,蘇式家具首先是從物體造型中傳達出一種優秀的傳統、思想和審美觀念。明代和清代前期的蘇式家具繼承和發揚了這一藝術傳統,其造型的純樸清雅、氣韻生動,不重雕飾、強調天然材質的審美格調,同樣表現出了異曲同工的旨趣。這種旨趣或審美意韻,正是江南文人長期津津樂道的“以醇古風流”為根本目的的追求。
濮安國教授說,在江南文人的眼里,生活的格調和方式,包括陳設布置、家具器物,一切皆是主人愛好、品性和審美意識的體現。因此,對陪伴自己日常起居生活的家具,必求簡約、古樸,表現出種種脫俗超然之不凡,甚至一幾一榻都要盡量合乎他們生活的最高理想。尤其經過晚明幾代文人的格外講究,蘇式家具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獲得了這種人格心靈的物化。蘇式家具不僅通過精致、勻稱、大方、舒展的實物形體展現出造型藝術的魅力,而且還在傳達一種合乎自然的合度和諧中,給人們一種超然沁心、古樸雅致的審美享受。
濮安國教授說,吳地文人眾多,他們在不同的精神文化領域各有所建樹,但都同時以一種文人特有的靈性,關注著與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具制造。他們的有關著述或言論,有的雖是片言只語,但在許多方面都說得非常細致,對照傳世實物,幾百年前文人的生活情感、思維方法和美學尺度,讓今人可感可悟,深受啟迪。明代中晚期以后,江南文人對傳統漆飾家具出現了新的取舍,尤其是對許多描飾和彩繪,開始嫌棄。
從清代盛行廣式家具起,蘇式家具也已不再是古樸、典雅而富有理性精神的家具形象,人們從反對“雕繪文飾”的“明式”氣象中更多地從文飾傳統中尋求寓意和補償。于是,在清代蘇式家具的裝飾上,我們又看到了一種新的時代風貌。一方面,家具更多地增加實用功能,認為“造櫥立柜,無他智巧,總以多容善納為貴”;另一方面,更加提倡設計精進,紋飾美觀。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表現出種種新的審美形式,這正是文人們在新的歷史環境下賦予家具的一種新的審美理念。
濮安國教授說,蘇式家具的品位和格調表現出種種特殊的情懷和意境。這種情與境的結合,首先突出地表現為石文化情結。蘇式家具運用的優質硬木和花紋麗石,時人皆冠之一個“文”字,即稱之為“文木”、“文石”,使它們各自不同的天然紋理和各具特色的材質,都在這文人的意匠中獲得一種時代的情往。大概自宋代出現石屏,到了明代,以云南大理點蒼山為代表的云石鑲嵌家具成了蘇式家具別具一格的特色,賦予人們無限豐富的藝術聯想。這種文人的情懷意境,是人智識悟在物質形態中的結晶。通過蘇式家具所透露出的文人氣息,無論是精神領域還是物質領域,它們在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和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