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無疑是剛剛落下帷幕的第16屆建博會的主題,而“定制家居”則成為諸多以定制衣柜、定制櫥柜起家企業的“新方向”,索菲亞(002572,股吧)、好萊客等都在此次建博會上公開“全屋定制”的最終戰略。業內人士分析稱,這種定制產品延伸策略,在“全屋定制”興起的市場,已經成為行業趨勢,也是企業品牌競爭的必然結果。但也有專家持謹慎態度,從“單品”到“全屋”怎么成功,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家居跨界成為香餑餑
“大家居”、“全屋定制”,這些概念雖然已經在家居行業流行開來,但是當家居品牌紛紛正式宣布進軍“大家居”時代,不禁讓人感慨:泛家居時代似乎真的來了。7月8日至7月11日,在廣州舉辦的建博會上,諸多品牌的新聞發布以及產品亮相則是很好的例證。
2014年初,索菲亞家居發布公告,宣布與法國櫥柜出口商SALM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引進該集團旗下櫥柜品牌SCHMIDT司米櫥柜。在此次建博上,司米櫥柜負責人宣布,“計劃5年投入13億資金,使其從新晉品牌到蛻變為中國第一集團軍品牌”。
無獨有偶,7月9日,“好萊客品牌戰略升級、全屋新品及原態新品發布會”舉行,展示了好萊客2014年第一批推出的五大全屋新品系列。好萊客以定制衣柜起家,其新品的發布,被看作是進軍“全屋定制”的另一舉措。
除了從單品類到全屋定制的延伸,大家居的概念也在業界漸成事實。7月初,大自然地板公告稱,公司名稱由“大自然地板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大自然家居控股有限公司”,并已于今年6月9日起生效。在本屆建博會上,大自然家居攜旗下“大自然·柯拉尼”櫥柜衣柜品牌亮相,匯聚櫥柜、衣柜等風格材質各異的定制家居產品;此外,圣象集團攜旗下標準門、衣柜、整體廚房品類也亮相展會,多品類發展格局浮出水面。
籌備已久的“野心”
從“大家居”概念到實質動作出現,多個品牌的“大家居”戰略在此次展會上的不謀而合的亮相,家居品牌多品類發展的策略已經成為行業趨勢。實際上,上述品牌此次的亮相籌備已久。
例如,索菲亞在其2013年年報中提出:“從2012年下半年以來,公司從產品設計研發入手,開發出多個系列可定制的配套家具,包括電視柜、酒柜、餐柜、鞋柜、飾物柜等。2013年7月,公司發布了最新的廣告語"定制家·索菲亞",標志著從定制衣柜專家向定制家居專家轉變。”
好萊客也不例外,據其內部人士透露,從定制衣柜到全屋定制,公司已經籌備了2年多的時間。5月6號,廣州好萊客創意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根據內容,也可以看出在“全屋定制”方面的籌備:在“正在從事的研發項目情況”一欄中,截至2013年12月31號,公司正在從事的研發項目中包括“現代家居產品全屋定制的整體研發項目”,其研發目標為“豐富公司產品體系,實現家居全屋定制”,其進展情況為“圖紙方案設計完善中”,開發方式為“自主研發”。
此外,圣象廚房項目早在2013年9月就開始籌建;早在2011年,大自然就新拓展了木門和櫥衣柜業務,并分別創立了“大自然德森堡”和“大自然溫沙堡”兩個子品牌。
“大蛋糕”并不那么好吃
從單一主業到大家居,是品牌的抉擇還是市場必然?除了上述品牌,“大家居”、“全屋定制”的概念早有品牌實施,而此次多家上市企業開始實施此戰略,更讓行業有所期待,從這些企業的財務報表也可以看出,在市場需求下,營業收入、利潤的不斷攀升,是涉及“大家居”的基礎。
但也有業內專家對此持謹慎態度,記者調查發現,已經進入大家居的一些品牌似乎并沒那么幸運。據大自然地板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木門業務及櫥衣柜業務均在虧損。年報分析認為,虧損的原因是生產成本偏高及業務表現不理想。對此,大自然表示,木門業務的泰州廠房投產后可降低成本,相關業務表現可獲改善;櫥衣柜業務將加強投入資源以減低成本,并繼續憑借“大自然”品牌效應以增加銷售。
從“專一”到“博愛”
需要冷靜頭腦
長期以來,關于企業做專還是做大的討論不絕于耳。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主業向其他品類產品拓展時,憂慮之聲不絕于耳,然而,大家居似乎已經成為趨勢,不可逆轉,從前幾年諸多較小品牌的嘗試到如今多家上市公司的試水,每家企業的抉擇都受到家居行業會態勢的裹挾,依潮流發展,受制于資本控制的上市公司更是如此。
索菲亞家居在其2012年、2013年的年報風險因素都提到了市場競爭的風險:“部分傳統家具行業企業開始轉型生產定制衣柜;此外,許多其他細分家具行業也看好定制衣柜市場前景,包括櫥柜企業、家裝企業、地板企業,開始涉足這個行業,這些因素導致行業競爭將從產品價格的低層次競爭進入到品牌、網絡、服務、人才、管理以及規模等構成的復合競爭層級上。”
由此看出,在定制家居需求的刺激下,任何家具細分行業,甚至與家具行業無關的,都會涉足定制衣柜行業;反觀索菲亞,面對多品牌、多資本、競爭升級的市場,單做定制衣柜能保證市場份額一直靠前嗎?在營業收入和利潤不斷增長、資金募集并不困難的情況下,做“全屋定制”似乎并不那么困難,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抉擇。
當然,涉足自己陌生的產品領域并非易事,據業內人士透露,即使從衣柜到其他定制家具,看似生產過程并無差別,實際上可共用的產品線不到30%,這就意味著在產品方面,企業需要投入資金重新研發,或者采取收購合作戰略。而對于從非定制行業轉向定制行業的企業來說,除了產品研發和控制成本,后期的渠道拓展、品牌建設、服務管理更是從零開始,成功并不容易。
做專還是做大,需要企業量力而行。有實力的企業將產品線延伸,涉足多個市場,企業多元發展的背后需要強大的產業鏈和品牌基因積累,而隨著業外資本越來越關注家居行業,這將成為行業大勢,需要企業在大勢中做出清醒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