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有言:“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烏鎮木心美術館的建成,便是詩人這句話的完美歸結。
2011年病榻中譫妄的木心,見到美術館設計稿時,喃喃意象化描述道:“風啊,水啊,一頂橋。”現在,狹長而簡潔的美術館,臨水而立,回應了這位詩人高度概括的話語。而“橋”的隱喻,為木心畢生融匯東西方文化與美學的藝術實踐,做出了絕佳寫照。
年后的今天,陳丹青終于替已故恩師完成了這個夢想。由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由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巨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全程歷時四年; 室內設計由OLI設計師法比安主持 ,為期一年半。
木心美術館充分汲取了木心山水畫的靈感,利用烏鎮臨水的設計機理,兩側臨水,觀眾可以有情調地坐船而入。與木心心儀的簡約美學相契合,全館由三五方現代幾何造型起伏銜接,高難度鑄造的清水混凝土外立面,以橫向的不規則表層和均勻的混凝土本色,與江南小鎮的古建筑形成對比性和諧。
枯山水是園林中極具禪意的一種,石塊象征著山巒,白沙象征著胡海。而美術館的設計師將枯山水作為理解木心畫作的橋梁,盡情展現在美術館的設計中。
美術館的一樓與二樓,共分五間專館,長期陳列木心作品:序館以實物綜合介紹木心生平;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館陳列木心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包括其“獄中手稿”。第五館為文學專館,陳列木心各時期大量手稿,并辟有小型影視館。
館內各展室以五館內各展室以五種微妙而深沉的暖灰色構成基調,陳列的畫作與文稿,不采用傳統式排列懸掛的方式,七成作品,置于精致的金屬或木制展柜。所有展室采取整體調暗、局部照明的布光效果,對應了木心遺世獨立的風神,完美呈現木心風格的孤絕感、超然性、穿透力,以極其克制的框限方式,呈示木心風景畫中把握微觀與宏觀的美學尺度。
美術館的建筑造型并不有意復制中國傳統,但卻又時時刻刻讓人體味到文人畫的意境,設計師抓住了木心繪畫的神韻——工具是水和墨,但那不是水墨畫。木心不是國畫家,也不是水墨畫家,他就是個畫家。
設計師:岡本博 林兵
設計公司:紐約OLI事務所
項目地點:浙江烏鎮
開幕時間:2015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