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會”與“學不會”
深圳家具研究開發院戰略設計師 崔卓君
每次參觀米蘭展,我主要是從米蘭展的產品家族、新產品的潮流趨勢以及空間氛圍營造三大方面去了解。
對于今年的米蘭家具展,從產品家族上說,米蘭展的產品已經固化下來,每年會適當的增加一些新產品,這些新產品大都是為了填補以往產品系統中的空白,也就是說產品家族和產品系統是米蘭展大部分企業致力于建設的系統工程;
從顏色上說,去年柔美女性氣質的白、粉色已經隨著時間變遷為更加自然的色彩,苔蘚綠、粉橘色、醬紫色、咖喱黃和大量的灰度色出現在產品表面,顏色的純度雖然降低了,卻更加能與室內外氛圍相容;
從產品設計上,珍惜資源的利用,實木家具少之又少。意大利的企業對技術精益求精,支撐了產品設計可以突破原有的模式,如木包金屬、波浪型柜面,都需要優良的五金件、新一代板材覆面技術的支持;
從空間氛圍上,燈光的運用一年強于一年,一是不同造型風格的燈具作為一個重要的飾品點綴在客廳、餐廳和臥室的中心位置。二是燈光本身的用途更加靈活多變,襯托靜謐的空間氛圍。三是燈光成為產品本身的一部分,如燈光家具、鏡類家具、柜體內部都廣泛用到了燈光元素。
對于米蘭展上頻頻被曝出的中文警示牌現象,我認為,米蘭展總的來說還是寬容的,拍照還是被廣泛允許的。少數企業提防亞洲人,主要是那些在國內已經有所建樹的國際品牌。給人的感覺是米蘭展的參展商依舊比較包容和開放,他們對中國市場還不甚了解,所以希望通過開放的姿態讓更多第三世界市場的買家了解他們。
再一個可以給拍照的原因是意大利的品牌精于細節和系統設計,即使設計師抄去了一個款式,他也抄不去細節,抄不去系統。
這就是為什么我稱之為“學得會”與“學不會”。此次參觀米蘭家具展,對于米蘭家具展上的品牌而言,產品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圍繞品牌的核心價值,打造產品家族,是國外大牌的必備要素,他們都有一個不變的東西。“人家一個柜子可以賣30年,我們的品牌一年一個款,款式一直在變,誰能記住我們?更重要的是,人家的產品有“胎記’,我們的產品則極少見。”這是需要國內的企業好好思考的問題。中國企業更多的是在做產品,極少在做品牌,這就要求企業系統建設、技術革新、潮流研究。未來十年,中國企業不能只做好產品的更新,更要培養出一批終端品牌。
學習米蘭人追求細節的態度
拓璞家具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陳春華
每次參觀米蘭家具展,我主要從空間展示、主流廠家的風格走向、造型、比例、材料、色彩、五金、功能等方面觀察,并從以上幾個方面跟國內主流市場和廠家進行對比分析。
米蘭家具展可以說是家具設計師們的殿堂,每年關于家具最新的設計、色彩、材料等都在此發布,對于今年的米蘭家具展,陳春華認為流露出了幾個關于家居潮流的趨勢:
A、回歸自然,采用自然的材質,自然的處理手法。如木材表面做植物油或表面做風干、炭化等自然化的處理;
B 、色彩上, 綠色和藍色是一大趨勢,Giorgetti、Porada等從軟包配色,、空間配飾等方面體現了這一趨勢;
C、人性化與實用性設計。展會上少了一些特別夸張、奢華的設計,多了一些貼心的設計,更加關注人的使用狀態與使用需求,如沙發、椅子等包圍性、流線性的設計;
D、定制衣帽間。大部分套房廠家都做了定制衣帽間,一般都具有開敞、通透的特點。
在米蘭展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歐洲人對家具的態度,國外家具人每一個細節都追求完美。這不僅僅體現在家具產品本身,如功能、材料和細節處理,產品在整個展會期間的狀態護理更是無微不至,如沙發抱枕、裝飾物品擺放等。還有他們創新的思維,他們從造型、比例、材料、色彩、功能、細節、結構五金、使用方式等各個方面絞盡腦汁地進行創新,所以,設計出來的產品總是打破人們對某個產品固有的認識。
從這個方面說,我們創新的思維不改變,只是簡單的去照搬,那我們的設計只會永遠落后于人。通過參觀此次米蘭展,和業內人一起分享幾個新發現:
A、國外“通透性”的設計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如將客廳和書房之間的墻壁打通,把衣柜的隔板打通、運用通透的玻璃,這些設計看似一點小小的變化,卻能給人自由、開敞、舒適的生活體驗;
B、米蘭展上的中國設計令人印象深刻,引來了世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盡管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中國設計走向世界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認為中國設計要想進一步被世界認可,就必須像品物流形、盧志榮的產品一樣做走國際化設計之路。將米蘭展與國內的展會相比較,國內的家具企業首先要改變創新思維,因為國內企業目前認為所謂的創新更多的或者僅僅是外觀形體上的創新,能接受從造型、材料、色彩、功能等全方位創新的企業少之又少。就國內企業和市場來說,一下子全方位的改變,“休克式”的療法確實不太可行,因為這與決策者、執行者的理念有關,相關的配套、市場接受度等都沒達到相應層次。但這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每個系列改變一點、每年改變一點,讓量變引起質變。再則,企業對家具要有理想、有情懷,對環境、對社會、對消費者要有責任,真正地用心做家具,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把家具當成純粹賺錢的工具,采取短期的投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