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之間的一條微博,京東預告并拉開了一場家電的電子商務價格戰。這次價格戰,雖不是家電流通企業的第一次,卻可能是最轟轟烈烈的一次。很少有價格戰的針對性這么強,這么透明。微薄直播、電視追蹤、全民參與價格比較,京東和蘇寧調動了網絡時代的新媒體和老媒體,甚至消費者也直接參與進來。其實,這正是兩家電商所希望的--把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激發出來。
家電產業不再寄希望于家電消費刺激政策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外經濟不景氣,主要原因是需求不振。尤其對于家電制造業來說,國外經濟低迷導致家電出口大幅下滑,國內房地產調控也限制了家電的增量需求。現在家電制造業最大的問題是國內消費需求不足,企業產品產能過剩。如何把產品賣出去,去庫存化,促進現金周轉速度,是最大的希望。
反觀家電流通企業,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國美和蘇寧的兩家實體店巨頭、京東、卓越亞馬遜、當當等電子商務巨頭的產業組織格局。它們現在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家電的主渠道。
盡管國家在五六月份做出了刺激家電消費的“節能補貼政策”,但是家電企業在這個政策上是很猶豫的,因為上次的家電下鄉嚴重透支了后來幾年的家電需求,同時造成了家電企業產能的急劇擴張。況且,從目前效果看,家電的節能補貼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求人不如求己。此次以京東和蘇寧為主要“演員”的電商大戰,絕不可能是簡單的兩家企業的競爭行為,他們的目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已有的渠道優勢,盡可能地刺激家電消費,做到“雙贏”甚至“多贏”結果。
以價格戰的名義刺激消費
很多人會說,價格戰是最低端的競爭方式。其實不然,價格戰是能夠改進社會福利的最有效的企業競爭方式。敢于價格戰的企業,那么成本及價格肯定是他的殺手锏。事實上,熟悉產業組織理論的人都應該知道“伯川德悖論”:如果市場上只有兩個寡頭,產品也是同質的,雙方沒有串謀,此時雙方的價格競爭的結果將會與完全競爭時的結果相同,寡頭的長期經濟利潤為0,消費者的福利是最大化的。此次價格戰,如果是真的,那么消費者肯定能得到實惠。
價格戰是個很好的名義,也最能產生轟動效應。尤其京東和蘇寧還前所未有地動用了微薄等新媒體力量,進行微博直播。京東還煞有介事地成立了“打蘇寧指揮部”,由采銷副總掛帥指揮這場戰役;并且還與蘇寧約定“戰爭時間”。霎那間,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門戶網站、微薄、手機彩信等新媒體,都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京東蘇寧的輿論戰十分成功。
當然,價格戰的對象毫無疑問是消費者,更明確地說,是消費者的口袋。關能夠關注的消費者越多,直接和潛在的購買者就越多,“價格戰”就越可能成功。京東老總劉強東在價格戰打響才半小時,就發出了“才20分鐘,大家電接到將近5000萬的訂單,怎么搞的???”的微薄,也說明了價格戰的初步效果已經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