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豪 尤國忠:深圳的家具企業大者不強,小者不精。大企業無法走上“規模化”道路,繼續把企業做大做強;小企業無法走上“個性化”道路,產品無法在某一領域樹立優勢地位。幾天來的學習,正如幾位老師所言,定制化產品市場巨大,我們要在企業轉型上想辦法,降低如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在內的綜合成本。總的來說,就是要用更富于系統性、邏輯性的科學體系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永佳 黃連財: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困境,作為第一批來到深圳創業的人,我已經扎根深圳近20年了,但面對現在企業仍然沒有做強的現狀,我要進行反思。深圳家具最早出名的是沙發,當年的沙發人都做大款沙發,沙發企業的產品同質化隨即愈發嚴重。深圳沙發中像左右這樣的知名企業鳳毛麟角,我認為做大的問題在于企業沒有定力,人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什么好賣我也要抄一款,這樣下午永遠做不強。顧家工藝是我看好的品牌,遇到困難迎難而上,能把自己現有的產品做到最好,品質做到最精;再如意大利一個為Nattuzi做代工的沙發廠,只有8個工人,卻做著我們100個工人的效益——這些案例都是國內企業應該好好學習的。以我的年齡,我現在更加愿意做代工,就是在產品上不偷工不減料,猛抓品質,做完美的產品!
●意達爾特 朱瑞平:國內標桿品牌全友和顧家工藝我都曾去拜訪過,我感覺在成都有太多大企業了,全友工業園給人感覺不像是一個工廠而更像一座城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反觀深圳企業這幾年的發展,最讓人擔憂的是深圳企業正在喪失深圳制造的優勢地位,正在喪失創造消費者品牌的可能,甚至以后連加工商的資格都會失去。我現在在做的是十年后的失去,跟隨深圳家協的腳步為產業轉移屯田建廠。然而我發現深圳的老板的思維都被禁錮了,參加學習的機會很少,老板無法親自參與學習,如果老板自己不解放思想不親自學習如何轉型?終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所以我一直很重視學習。企業領導人的思想要解放,我們也希望有智庫和專家的專業思想,如果說大范圍的交流和討論能激發我們的沖動,那么我更期待近距離小范圍的交流,因為近距離小范圍的交流更能轉化為行動。
●溫莎情緣 丁勇:我想用“差異化”來作為關鍵詞,不管是戰略、戰術層面,都需要差異化。深圳制造雖然領先了30年,但是今天其他企業(川企等)也紛紛崛起了,他們在分銷渠道和服務渠道有優勢,我們在產品研發上有優勢。我認為:1.板式家具總量大,依然是未來的主流;2.中高端會更加往差異化、個性化發展;3.整體家具成為趨勢。正如剛才尤總說的“小企業無法走上‘個性化’道路”,我們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定位在“白色田園的板式家具”這個領域,在一個細分市場做大做強,我們會更加追求專業化、細分化。另外,我認為無論產業如何轉移,都不應轉移掉深圳制造的核心優勢。
●豪邁 利宜:我在深圳做辦公家具,新的產業園覺得單做辦公家具不能飽和,這次總裁班培訓我想了解民用家具的情況。目前深圳家具企業存在的問題大家都很明白,以前深圳有口碑優勢,現在都去米蘭、去漢諾威、去科隆了。另一個問題是企業經營心和學習心的問題,我認為深圳家具企業完成以下幾個關鍵任務:第一是解放思想,再學習,提升品牌,重振深圳制造這塊招牌;其次是資源共享,用好協會的平臺優勢,資源互補,專業化分工;再一個是開拓營銷的新模式;最后是與金融體系打好關系,借助外界金融資本發展自己,壯大自己。
●拓奇 葛明:我們企業是做人造板的,對“創新革新”感觸特別深,但并不十分認同幾位老師的看法。我們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后,作為材料供應商的我們,認為現在行業有點“重模式輕品質”。我們一直在討論全友、明珠模式,但有沒有關注他們在用著什么樣的最新設備?為什么米蘭、德國的三胺板產品能做的那么好?為什么愛格板每年在中國銷量打7-8個億?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我還是要強調品質的重要性,作為供應商我想告訴大家,沒有品質的支撐品牌無法做起來。
●夢甜甜 呂文清:通過學習感受到兩點,與大家分享。一是誠信最重要,企業沒有誠信走不遠;二是深圳制造的優勢已經過去,以前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現在都在消耗殆盡,企業應該參與到競爭中去,找回優勢地位。
●維司利浦 張綺:以前在企業里,現在自己創業,感到最大的瓶頸在于職業經理人的戰術與投資者的戰略往往存在脫節。我認為深圳制造的優勢還是存在,只是我們企業做的不夠專、不夠精,如某企業18個系列才做了7000多萬。我認為作為企業主要學習、要改變思想,每一次在龍南都有不一樣的感動,被這里的思想所感染,所以我們更要行動起來,不要互相殘殺,要合理競爭,尋求合作,重新樹立起深圳制造這塊牌子。
●格調 葉正紅:我們企業做休閑沙發,創新快模仿也快。有以下幾個觀點和問題拋出來與大家分享:一是企業沒有太多自主權,大賣場壟斷了我們的渠道;二是產品款式、促銷模式等跟風非常快;三是原創產品很尷尬,其知識產權等批復下來已經距離上市有1年時間,產品已經進入了淘汰期;四是深圳作為設計之都,有廣泛的設計資源,而我們的品牌卻沒有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反而在培養著一個個洋品牌,都趨之若鶩地去講述“歐洲小鎮”之類的品牌故事。我認為意大利設計好,而深圳設計也很好,深圳的創新思維也夠,我們應該利用起來,這是深圳最大的優勢;五是品牌推廣不夠聚焦,比如全友一直走的單一品牌路線,一直聚焦全友本身推一個品牌,那么反觀深圳品牌,每個品牌從誕生到成名需要投入很多資金我們到底應該是單一品牌還是多品牌?六是第一代創業者和第二代創業者傳承的問題,第一代創業者用十年的時間把企業做了起來,而他們創業時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們想創造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核心競爭力又是什么?別人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競爭力在哪里?這些都應該是第一代創業者要提煉出來告訴繼承者的精髓。
●仁豪 尤藝云:作為一個國外留學生,我理解外國人站在他們的角度如何來看待中國人,中國人缺乏的是創新的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今天我們來談深圳制造的變革,我認為根源在于人、以及人的思想,一個人的革新沒辦法帶動整個企業的革新,只有企業全員參與革新才能帶來真正的變革,而企業全員革新的前提是全員參與教育、全員參與學習;另外,我們的行業缺乏核心的教材,我希望教育學院能進一步發揮好教育的作用,深入企業考察企業,發現企業的短板和瓶頸,制定對癥下藥的教材,做有針對性的培訓;最后,我認為企業缺乏一套健全的研發制度,能引入你的企業文化,從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調研和考察,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進行一切品牌活動,一切為了您所定位的消費者而服務。
●丹尼詩 黃文概:當年創造了一品牌,如今建設卻存在很多誤區。我們的企業有N個品牌N個系列,今天換個名字,明天又換一個名字,到底怎樣讓一個品牌做出無形資產?聽了黃維老師的課,我知道了品牌胎記很重要。產品可以根據市場變化而變化,但品牌不能改變,生產制造基地可以變,但品牌不能變,品牌要積淀下來,要引以重視,品牌才是可以傳承的無形資產。
●眠之堡 莊勇:結合這兩天的課程,我來談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首先,今天在課上聽到的兩個案例,他們成功背后有著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跨行業的整合,酷漫居做動漫文化產業的拿來主義,尚品宅配運用信息技術做好售前、售中、售后環節。這些案例激發了我,讓我思考要如何整合別的行業的新技術、新理念,如何跨行業尋求合作伙伴,如何系統地規劃;其次,研發和營銷作為微笑曲線的兩端,企業應該抓好這兩端,把生產外包,應用專業化分工,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最后,要發揮深圳總部經濟的作用,以深圳家具行業協會為龍頭,抓產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做好產業轉移,提升區域品牌的影響力。
討論內容持續更新中……您也可以登陸中國家具網參與討論:http://m.daoxiangzhen.com/bbs/viewthread.php?tid=6409&fromu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