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近些年,我國住房、高鐵、各級道路等基礎建設突飛猛進,按照傳統方法從河道中直接獲取的砂石的數量已經供不應求,并且考慮到建筑物本身堅固程度的需要,必須使用更為優質的砂石,于是,制砂生產線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君不見許多城市的開發區總有許多的砂石車來回穿梭的身影?那么制砂生產線工藝是如何發展的呢?紅星機器下面為您講解。
回顧我國人工制砂工藝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探索、完善和不斷創新發展的階段。
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初,貴州貓跳河水電站的建立過程中最早應用了人工制砂工藝,但當時主要還是純人工制砂,生產也不具規模。到了1965年,生產能力為160t/h的人工砂石生產線在映秀灣工程得以應用,拉開了規模化砂石生產線時代到來的序幕。
歷史步入90年代,水利開發飛速發展,大朝山、萬家寨、二灘、小浪底、三峽等一批特大型水利建設,為人工制砂工藝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小浪底的工程砂石生產線,經擴容從最初的設計處理700t/h達到1000t/h,原石為石英石巖河卵石,最高抗壓強度達到350Mpa,堅硬程度為現在國內已建工程砂石原料生產線之最,因此設備磨損就非常嚴重。這一課題經過歷代破碎機械設備商改進,最后采用沖擊式破碎制砂原理,極大地減輕了破碎硬質物料對設備材質的高強度要求。這就是制砂工藝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
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磨合,我國制砂生產線工藝取得了質的進步,人們更加清楚什么的情況下該用什么樣的設備從而獲得最小的投入產出比。河南紅星機器生產的PE系列顎式破碎機、PYD系列圓錐破碎機、PE系列反擊式破碎機以及移動式破碎站等根據許許多多的工程案例的反饋情況反復改進,現在技術層面已經相當成熟,紅星機器將在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